土壤防治任重而道远 路边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
2016-12-11 16:14:53 阅读次数:955

  由交通污染源造成的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尤其是铅、镉、铬、锌等重金属的污染积累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对土壤环境、农作物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专家建议,路边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


  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土壤小分队”课题组近日将自己的暑期实践成果进一步整理,撰写成《道路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论文。


  学生们的研究主要考察了砷(As)、镉(Cd)、钴(Co)、铬(Cr)、铅(Pb)、锰(Mn)、锌(Zn)6种重金属元素,发现距离道路越近,这些元素的浓度也相应增大,这说明道路对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有一定影响。


  今年2月,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学生翟道京、李晨阳决定组队做一次有意义、有效果的社会实践,并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团队。5月下旬,队员们确定把土壤污染问题作为选题方向。


  队员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各尽所长。数理方向的负责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生化方向的负责样品处理、实验分析,社会学方向的负责设计分析调查问卷,汉语言文学方向的负责创作宣传材料、运营微信公众号。


  7月初,队员们参照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完成了现场的两次取土工作,并在高年级学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了称取、酸溶和定容等实际操作。8月中旬,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了光谱分析。获得数据以后,队员们进一步分析处理,并整理成报告。


  队长李晨阳介绍说,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对金属污染物的标准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分别是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限制值、保障农业生产的土壤限制值、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生长的土壤限制值,对应着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考虑到高速公路周边的土地可能被用作农田或者林地,队员们就主要参考了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


  队员们采集了一条高速公路周边两段路线的样本,每一段都分别采集了道路南北两侧的土样,样本共分为4组,每个重金属元素有25个数据。分析主要考虑各重金属元素的浓度与道路距离的关联性,以及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数据分析显示,砷(As)、镉(Cd)、钴(Co)、铬(Cr)、铅(Pb)、锰(Mn)、锌(Zn)6种重金属元素中,镉(Cd)元素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说明取样土地如用于农作物种植具有一定污染危害的可能性。


  横向对比显示,同种元素4个采样地点浓度分布呈现出距离道路最近处浓度最高,浓度随距离增加下降又升高,达到一个次级峰值后,继续下降的趋势。而且同种元素的次级峰值与道路的垂直距离基本一致,不同种元素的次级峰值距离道路的垂直距离存在区别。


  队员们由此推论,6种重金属元素浓度分布与距离高速公路的远近有关。由于砷(As)、铬(Cr)、铅(Pb)和锌(Zn)的数据表现出较强相关性,队员们进一步推论其主要源于汽车尾气与刹车制动装置磨损,但目前这一假说尚未得到有力的数据验证。


  为了解社会公众对土壤污染的认知程度,小组成员还开展了线上和线下调查问卷,共获得550份问卷反馈,包括240份纸质版和310份电子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公众认为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水污染紧随其后,一致认为土壤污染防治有必要性。


  具体而言,公众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知识比较一知半解。对土壤污染物的认识,有74%的公众认为农业有机物是主要污染来源,有80%的公众认为是重金属。就道路和土壤污染的关系,60%的公众认为有一定关系,但关系并不大。此外,国家近期出台的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文件知晓者不足24%,说明相关的大政方针公众传播力度不够。


  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指导的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涛认为,由交通污染源造成的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尤其是铅、镉、铬、锌等重金属的污染积累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对土壤环境、农作物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学生们运用的采样、分析方法基本合理,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样品采集的数量和数据分析的深度还有所欠缺,但实践活动本身对团队成员和被访问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教育和科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