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活鱼下架”惹争议 回归理性环保仍需剔杂音
2016-11-27 8:29:11 阅读次数:819

  继11月23日回应说“水体污染传言不可信”后,11月24日北京市食药监局再次表态称,全市近两年抽检水产品2600余件,总体合格率95.94%。水产品监督抽检属于食药监局日常工作,不存在保密或泄密问题。


  北京众多超市的活鱼为什么突然消失了?这个谜题成为这两天最让人困扰的问题之一。


  11月23日,一则北京各大超市下架活鱼的消息,瞬间惊动了朋友圈。有人证实,这几天的确在超市看不到有活鱼出售了。这个异常现象马上引发坊间诸多议论。很快,一些微信群里就出现各种议论和猜测:“提醒一下,北京的同学最近不要吃鱼了。”


  一般来说,无论在超市还是露天市场,经营者在商言商,不可能有生意不做,集体下架活鱼,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或是听到了什么风声。那活鱼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诸多超市为何“不约而同”地集体下架?


  来自某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在其联系的20家超市中,有16家都已停售活鱼。同时,网上有传言称活鱼大量下架的原因为“北京水质污染”所致。对此,北京市食药监局日前表示,近年本市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九成以上,网传北京市水质污染、水体污染导致淡水鱼污染的传闻不可信。部分超市停售淡水活鱼属于企业自主行为,北京从未统一下达停止销售淡水活鱼的通知。


  事实上,部分超市早在半年前就已停售活鱼,目前仍有超市有停止销售淡水活鱼的打算。2016年5月份起,北京各大超市门店已陆续停止销售草鱼、鲈鱼等淡水活鱼,改为销售更符合超市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冰鲜鱼类,如物美超市已停售活鱼近一个月,“随着年底来临,超市进入供应商调整时期,会根据消费者购买习惯和销售量进行品种的调整,属于企业正常商业行为。”市食药监局称。但这种说法仍未完全打消公众疑虑,既然没有污染问题,那活鱼经营者闻风而动,这个“风”来自何方?难道是有其他质量或安全问题?


  必须意识到,随着社交工具不断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不是一传十十传百,而是“病毒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一旦有人添油加醋,则可能出现消息失真或者变形,加重大众疑虑。同样应该看到,在这个传播过程中,除了社交工具的自我净化功能,以及传播者多加思忖,更需要权威部门及时发声、充分释疑解惑。


  但与此同时,也有舆论认为,公众在参与环境舆论发声之前,有必要先学习了解一些基本法律、法规和技术常识,理解透了再发声。诚如,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互联网为平台,媒体和公众广泛参与、多方评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据权威媒体发现,近期一些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围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举措在网上发出的声音,有点儿“跑偏”。


  如“某市频繁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目的是为市领导争政绩”、“某市拦车进城涉嫌为了监测数据好看”、“某地禁止在市区露天烧烤保的只是监测数据下降”、“某地强迫工地停工并在街头洒水有造假嫌疑”等。其实,在重雾、静稳可能导致重污染天气形成的情况下,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的减排、控污举措,可以大大减轻大气污染程度和对公众健康的伤害。这些本来应该是减排的基本措施,但有些人却带着情绪对这些工作进行不恰当的解读,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也被误导进而跟帖炒作。


  因此,媒体也好、公众也好,对生态环境治理发出的很多舆论、建议和批评,在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是事实。但要坚持在科学、公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剔”杂音、“净”舆论。只要这样,才能发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共护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