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衣物回收“婆家”难寻 共享经济引发产业质变 |
2016-9-12 12:59:30 阅读次数:758 |
当下逐渐走红的共享经济正在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启迪人们如何推动环境污染的治理。以旧衣物回收为例,公众通过网络二手交易或慈善捐赠,可以减轻废旧衣物对环境的影响。相信伴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对人的深层价值系统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和引导其行为的转变,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
你有一时头脑发热买来且从未穿过的衣服可以通过二手资源网站出售,如果是完好的旧衣服,丢掉可惜,留着又无大用处,可以通过一些公益渠道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下班驾车回家时,将空余车座共享给顺道的人,顺便赚点外快;外出旅游时,把空房间暂时出租给“背包客”……
年轻一代中国人已经开始从消费者向产消者转变,他们生产和共享音乐、视频、新闻、知识、汽车、房屋,供给3D打印产品,甚至有的衣服都可以共享。
这种通过网媒实现物资最大化利用的模式,便是当下逐渐走红的共享经济。这些利用互联网帮助传统产业转型的案例,正在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启迪人们如何推动环境污染的治理。
从全球来看,共享经济渗透到了交通、金融、教育、美食等领域。而从我国目前来看,共享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重要板块,如旧物交换利用,仍有待发展。
旧衣回收公益项目如雨后春笋
“旧衣服不要再扔了,交给我们吧。让我们携手,一起环保、一起公益、一起快乐。”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安徽等省市,有一群热心公益的年轻人组成环保+公益处理旧衣物的一支创业团队,只要在微信公众平台中预约一下,然后他们就会在预约日期免费上门收取你的旧衣物,同时还会赠送你优惠券。
他们会将收回的旧衣物统一进行分拣,挑出成色比较新的、适合捐赠的衣物经过清洗消毒处理捐赠到贫困山区去,其余部分的进行环保再生处理。
在旧物交换中,旧衣回收占据大块头。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2000吨左右的废旧纺织品,纺织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很多的资源,然而在我国数以吨计的废旧衣物被填埋或者被焚烧,这样不仅对资源造成了很大浪费,同时对环境产生危害。
公众通过网络二手交易或慈善捐赠,可以减轻废旧衣物对环境的影响。
回收的旧衣40%则可以变成新材料。废旧衣物有多种用途,如由破旧毛衣和呢料服装撕碎开松后的毛纤维,可以直接纺纱织成粗纺面料或编织毛衣裤;纤维长度较长的再生毛纤维或其他纤维也可掺入好纤维使用,所纺纱可用于装饰材料﹑家具面料﹑桌布﹑工业用织物﹑滤布以及各种毛毯﹑面料﹑服装衬里等。开松后的再生纯涤纶纤维可制成非织造布,用作鞋帽的衬里﹑工业用手套﹑皮箱皮包内衬﹑人造革基布﹑沙发毡垫等。
怎样打破不信任壁垒?
建立于西方诚信基础上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初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
在我国,旧衣回收仍处于摸索阶段。从各地实践看,旧衣回收面临几重掣肘。其一,旧衣回收渠道不畅通,可持续性不高。不少人家中有众多闲置衣物,却不知如何捐出去;其二,清洗、消毒等费用不菲,巨大的回收成本令企业望而却步。正如一些行内人所言,如果没有回收足够的量,企业根本无利可图,自然不愿冒这个风险;其三,缺乏专业性强的慈善机构长期配合。
更无奈的是,不时爆出的丑闻,令公众对旧衣回收顾虑重重。一些回收企业打着公益的旗号,在社区里回收旧衣,转身就直接卖给商业机构大肆牟利,令人咋舌,也让这一行业雪上加霜。
旧衣回收光靠政府不行,单信奉市场力量也举步维艰。在共享经济的视野下,这一行业也需要“转型升级”。当务之急是厘清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权责,规范行业生态。从一些成熟的行业模式看,普遍的做法是,政府牵头做好行业基础性工作,再引导慈善机构、社会企业参与,让市场发现行业价值点,再造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意识到纺织纤维废料实际上可成为第二原材料。经过近30年发展,废旧织物回收在欧美已成为一个独立而庞大的产业链条。
在美国,尚可循环利用的旧衣服的一个最大的去处就是遍布全美各地的非政府慈善组织。人们在捐赠物品的同时可以得到一个捐助证明,在每年报税的时候可以获得减免。而慈善企业则把捐赠的物品,包括衣服在内,拿到公司下属的门店去出售,并用这些钱帮助残疾人及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帮助他们重返社会等。 促进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
应该说,“共享经济”既不是新商机,也不是新概念,但孕育着新机遇。正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志军所言,对旧货市场的描述并不是要鼓动一家正常生产的企业去投身其中,但共享经济的崛起却值得企业进行延展性思考。
产品(成衣、鞋帽等)的出售并不意味着品牌和消费者关联的终止,还要思考产品后续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为已售出的产品寻求出路等,这将关乎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未来更高层面的战略思考。其中,快时尚品牌H&M对于旧货的做法就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此前,H&M在上海试行旧衣回收项目,只要顾客将家里闲置的旧衣服(不一定是H&M的产品)打包送到店铺内,就可以拿到一张品牌的优惠券。而回收来的旧衣服将会被运送回瑞典,交由当地一家回收公司进行循环再利用。
环保问题一度成为H&M在华发展的绊脚石。而且这家公司曾于2010年被上海质监部门抽检发现一款针织休闲衣pH值不合格,并于2012年1月再次因一款针织毛衣纤维含量实测结果与产品标注不相符而登上“黑榜”。然而,此次旧衣回收项目对品牌挽回形象可谓功不可没。
随后,UNIQLO、PUMA等品牌也受其影响,纷纷加入旧衣回收行列,意在向公众展示其投身环保的决心。
这些举措对环境保护有怎样的启示呢?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纺织品循环利用”方面仍然是举步维艰。面对大量废旧衣物,尽快建立完整专业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的回收和再利用,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闭合循环经济模式,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动力,这已成为业内共识。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也指出:“‘旧衣零抛弃’是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的终极目标,是废旧纺织品产业的集结号,更是‘十三五’纺织行业以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为抓手,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所以要在这个大势之下去思考问题,去挖掘企业社会责任背后的商机。”
企业介入废旧物品的回收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实现已占有资源的最大化使用,而且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延伸企业的价值链条,触发新的发展机遇。
“而对服装品牌来说,如果愿意更多地采用环保面料制作服装的话,将会带动整个供应链的转型,棉农有可能会更愿意种植可持续发展的棉。所以一旦这一良性循环开始运转,就不仅仅是可以把环保服装成本越做越低的问题,而且还将导致一个行业的革命。”李志军说。
共享经济可以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让治污主体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要真正发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功效,必须引入体系化的市场制度。业内专家表示,借鉴共享经济模式,环保污染治理必须要在污染防治中引入市场机制、重视污染者的利益诉求,赋予环境污染治理者在治理污染上有选择权,从而保证其发挥主动性。被热捧的共享经济模式,可以通过构建诚信系统的制度,吸纳广泛社会主体参与环境污染防治。
在共享中转变价值观
共享经济注重对商品和服务的“共享使用”而不是“占有”,能大大减少生产商品量和服务所需的能源需求,从而在使用过程中最大化降低单位能耗。
“占有”不再是人们最看重的一个价值指标,其重要性已让位于环境质量、社会关系等幸福指数;其次是环境意识的增强;最后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共享的成本。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大生产、大消费方式,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态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共享经济促使公众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把商品和服务的使用权看得比拥有权更重。分析现在共享经济模式大概分成三大类别:一是共享或租借某种产品的信息平台,比如拼车网、房屋交换网;二是二手交易市场;三是共享技能,比如工作间共享。
共享经济平台给大生产、大消费的原有消费模式带来冲击。如果消费者少购买10%的新产品,并且相互共享10%的旧产品,这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将不言而喻。
共享经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在过去环保部门、媒体和各级相关部门在学校、社区、企业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文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环境意识。但是,中国公众参与仍存在典型的“有环保意识、缺环保行为”的状况。
共享经济对于促进绿色消费具有明确促进作用。其首要出发点在于共享经济可充分调度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储量,在不影响用户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全方面优化社会资源。从目前的PP租车案例来看,这种共享经济方式具备降低社会压力、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百姓生活舒适度等特征,因此在现有的市场效应方面,这种共享经济方式势必将引发全民的关注与实践应用。
共享经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具体分享了什么产品,而是强调合作和参与的理念。在不少地方,“合作”并不需要互联网,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很多国家流行的参与式预算管理,一个城市或社区的所有居民共同参与城市预算管理,讨论并决定公共开支项目。
伴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对人的深层价值系统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和引导其行为的转变,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 |